泳装商贸网展会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内 » 正文

泳装市场同质化瓶颈待突破 武汉可重拾泳装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24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小泳衣坐拥数百亿市场(三)

除专业泳装、大品牌内衣转做的泳装,目前国内能叫得响的泳装品牌并很少。大多泳装企业的产品形象、市场形象严重同质化。

在我国其他服装行业蓬勃发展,本土品牌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泳装行业很难见到实质性的品牌运作。

小作坊克隆多

我国泳装行业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数不胜数的中小企业所占据。

许文采夫妻2003年在义乌倾其所有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他的工厂没有、也不需要设计研发部门。每年生产的泳装款式和花色主要来自:去年销售火爆的,今年直接“照葫芦画瓢”开足马力生产;到市场转悠,看各品牌泳装的新款,然后克隆“山寨”泳装;根据市场反馈信息,随时调整产品的款式、结构。

对于泳装的销路,许文采从来就没有担心过。依仗义乌举世闻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顺畅且成熟的销售渠道,省去了后顾之忧。

不过,义乌历来以价格低廉著称。许文采生产的泳装想卖得好,还必须满足价格低廉、市场定位在中低端消费群体上才行。省去了研发、设计环节,生产成本已降低许多,但想满足市场需求,还得在面料上下番功夫。

实际上,许文采在生产泳装时对面料的选择随意性很大。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切从市场需要出发”。按国家对泳装的相关规定,泳装的弹性恢复度、耐光度、耐海水度、耐汗渍度、耐泳池水度、纤维含量标识度等方面都有专业的质量检测标准。但显然,对于许文采这样的小企业来说,这些标准形同虚设。在他们看来,市场需求远比国家标准更加重要。

品牌泳装积重难返

几年前,已在内衣行业占据一定市场、拥有一批固定消费群体的国内几家品牌内衣企业,几乎同时把战略目光瞄准了泳装市场。

那时,国内泳装市场还没有一家叫得响的品牌。于是,这些品牌内衣产商企图携内衣市场之余威,能在泳装市场也闯出一片天空。一时间,几家企业纷纷上马泳装项目,引进设计人员,研发新型面料,招聘熟练技术工人。

由于进入市场之前的目标就是想要做到泳装行业的龙头位置,所以在人才的引进、资金的投入等方面,这些企业大多不计血本。但高端游泳衣无论从面料研发、生产工艺的要求上来说,科技含量都很高,资金投入巨大,但国内暂时还没有顶级泳装设计人才。所以,这些企业花巨资生产出的泳装仍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泳装的水准。这在客观上,也就直接造成了品牌泳装的市场定位混乱、模糊。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

更严峻的问题还来自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售卖泳装多在自己的内衣专卖店,并沿袭内衣四五百甚至上千的高标价,让不少消费者对这样的泳衣、这样的购买方式不适。

同时,品牌泳装还面临着不断被“克隆”、“山寨”的悲惨局面。一款巨额投入,呕心设计出的泳装一经上市,快则两、三天,慢则一周,山寨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除面料不同,款式、花色几近乱真。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品牌泳装的销售量。

于是,在苦苦支撑了几年后,2010年部分品牌泳装企业开始收缩战线,决定不再开发新款泳装,全面停止或缩减泳装的出货量。另外据销售人员介绍,即使这些品牌泳装有出样的,也都是往年的老款,只是把去年卖得特别好的款再翻单续做了一遍。

泳装质量尚需严查重管

2009年12月1日,我国《针织泳装面料标准》正式实施,很大程度上为我国泳装面料甚至于泳装行业的整体质量提升提供支持。但是,实际质量状况却不得不让人忧心忡忡。

据了解,2010年,上海市纤维检验所对本市生产和销售的泳装产品质量进行专项监督抽查。共监督抽查14批次产品,经检验,不合格11批次。而这仅仅只是上海一地的结果。

数据显示,不合格产品中纤维含量、拉伸弹性伸长率不合格占了主要因素。然而,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却并不把这些因素当回事。他们看来,泳装的款式是决定是否购买的主要因素。至于面料、质量是否合格,基本没过多在意。

去年,孟女士从小超市买了一件质地很薄的白色泳衣。结果一走出泳池,泳衣全都贴在身上,胸部的垫片也是薄得很,再加上泳衣的颜色又是白色的,就像穿了件透明衣一样,“当时真恨不得赶紧找个地洞钻进去。”

质量不合格的泳装,因为泳衣破裂、太贴身或露点都会难免让消费者处于难堪的地步。但品牌泳装质量虽好,却价格昂贵,一直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

通常,抓质量,强管理,精营销之后的品牌泳装才能脱胎换骨,最终做大做强。也自然就能带动我国泳装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分享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