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第113会三期)开幕前的一周。在距离广州约200公里的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环球资源(GlobalSources)春季服饰及配件展率先开幕了。
拖着拉杆箱的买家,下了飞机直奔展馆,大约只要10分钟。会场内,卖家的目光紧盯着这些“老外”的一举一动,目光或脚步稍有停留的意思,工作人员立刻上来热情地招呼。
温州、杭州、桐乡、绍兴、义乌……这些熟悉的地名在会场内占据了相当数量。为期四天的展会,“流行服饰配件采购交易会”、“服装及面料采购交易会”、“内衣及泳衣采购交易会”及“印度服装及配件采购交易会”四个专业展同场进行,吸引了400多家浙江企业前来参展。在香港这个亚洲的贸易中心,浙江的中小企业正在寻找新的出路。
参展企业
首先要稳住订单和客户
采购会开幕才一个多小时,王旭平已经接待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百货公司的采购商,对方对王旭平公司生产的成衣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兴趣,双方互留了联系方式,等着进一步商谈。
一年前,王旭平的身份与对方一样,都是环球资源春季服饰及配件展的采购商。今年,角色有所转变,她所在的杭州志强进出口有限公司作为参展方租下了一个展位,王旭平从四处寻找合作方,转为坐在展位上等待客户。“今年我们想试试看,作为卖家来设个展位,把我们的产品挂出来,看能不能做成几笔生意。”她告诉记者。
考虑到单打独斗的效果可能不佳,志强公司拉上了它们的面料供应商——绍兴县紫密纺织品有限公司,双方共用一个展位。客户看过成衣样品,再看看衣服所用的面料,或者看过面料,再看一下成衣的效果,或许会留下更深的印象。
从外商手中接订单,找工厂按样加工,打上对方的商标,然后出口到欧洲,挂到百货公司的衣架上,这是志强公司成衣的主要“旅程”——标准的OEM模式。
王旭平在外贸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对出口形势的变化深有感触。
“工资和关税这些成本,涨了有40%-50%。就工资这块,我们一名车工月薪至少四五千元,人家越南,(工人月薪)100多美元,你说怎么比得了?工厂都迁到东南亚去了。我们这里,反而是面料和辅料比成衣生意好做。”
订单变“小”也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过去一季一两百万元的订单,现在一季四五十万,美元还要贬值。”公司原先包下了合作工厂的一条生产线,如今“全包”已改为“半包”,只在有订单的时候占用生产线的产能。
但王旭平看上去似乎并不是太忧心。“我感觉,中国的产品还是有市场的。至少我们的客户还比较稳定。现在这种形势下,少赚点甚至亏一点都是正常的,首先要把客户稳住。”
但显而易见的是,低价格、大批量的出口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做精品,做品质。现在客户也很精的,东西不好不要,价格太高也不要。还有,就是要把握住流行趋势。”
记者发现,志强公司挂出来的样品,以经典款为主,这或许也是当今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一个缩影——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经典的、百搭的服装性价比更高,更有销路。
“外贸就是这样,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也有,经历过涨潮,也要承受现在的低潮。把产品做好,这个是最根本的。”
羽绒服企业不敢接单
“羽绒服、萧山”——这两个字眼让记者停下了脚步。
“不敢接订单,我们一直跟老客户说,再等等,先看看情形。”杭州百富丽服饰有限公司的业务员王昭昭对记者说。
百富丽公司在萧山,是一家拥有200多人的工厂,羽绒服是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在原料收购的季节,禽流感来了。活禽交易停止,鸭毛收不到了。“我来的那天,羽绒价格已经涨了大约50%。如果再涨下去,我们的成衣肯定也要涨价的,但不知道涨价以后客户能不能接受。”王昭昭说。
这次展会,王昭昭说老板亲自来了,一到就忙着去见客户。“我们主要是来展示产品,然后会会老朋友。我们的订单还是以老客户为主,新客户增长比较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