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装商贸网展会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内 » 正文

泳装行业同质化严重 泳装品牌建设如何走出瓶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0-15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义务小商品批发市场历来都是以价格低廉著称。所以,许文采生产的泳装要想卖得好,还必须满足价格低廉,市场定位在中低端消费群体上才行。省去了研发、设计环节,许文采的生产成本已然降低了许多,但要想满足市场的需求还得在泳装的面料上下一番功夫。

    实际上,许文采在生产泳装的时候对面料的选择随意性很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切从市场需要出发”。按照国家对泳装的相关规定中,泳装的弹性恢复度、耐光度、耐海水度、耐汗渍度、耐泳池水度、纤维含量标识度等方面都有专业的质量检测标准。但显然,对于许文采这样的小企业,小老板来说,这些标准形同虚设。在他的眼中看来,市场需求远远比国家标准更加重要。

    如果销售市场、经销商要求许文采降低泳装的价格,那么他就想方设法使用劣质面料来生产。“按价定质”已经是我国泳装行业中小企业普遍遵循的一条“潜规则”。由于这类企业根本不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以泳装的质量问题他们考虑得并不多。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和他们直接见面的下游批发商、经销商的需求。

    “船小好调头”,如许文采这样的中小型泳装生产企业每一批次的产品生产量都不大。原材料基本上都是随用随采购,也就没有面料库存的烦恼。某一种款式的泳装在市场上热销了,他们立即加班加点赶制这款泳装。另外一种款式的泳装出现滞销,马上就停止生产。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多变的生产经营模式,让中小型泳装生产企业在泳装市场上独领风骚数十年。但其中存在的剽窃品牌泳装设计的行为以及低价泳装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却是一直被人们所鄙夷,也是消费者投诉最多的原因之一。

   品牌泳装:积重难返,唯有泪千行

    2010年的夏天只剩下了一点尾巴。但细心的消费者却发现,国内几家颇有名气的内衣企业曾经一窝蜂上马血拼泳装的情况,今年却没有相信中的热闹。几年前,已经在内衣行业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拥有了一批固定消费群体的国内几家品牌内衣企业,几乎在同一时间把战略目光瞄准了泳装市场。

    那时候,国内的泳装市场上还没有一家响当当的品牌产品。于是,这些品牌内衣生产商企图携内衣市场之余威,能够在泳装市场也创出一片自己的天空。一时间,几家企业纷纷上马泳装项目。引进设计人员,研发新型面料,招聘熟练技术工人,可谓是忙得不亦乐乎。然而,由于进入市场之前的目标就是想要做到泳装行业的龙头位置。所以,在人才的引进、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品牌内衣企业大多不计血本。但是,高端的游泳衣无论从面料的研发,生产工艺的要求上来说科技含量都很高,资金的投入都是相当巨大的。更为恼火的是,国内暂时还没有顶级的泳装设计人才。所以,国内企业花费巨额投资生产出来的泳装仍然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泳装的水准。这在客观上,也就直接造成了品牌泳装的市场定位混乱、模糊。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

    另外,更为严峻的问题还来自于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品牌泳装的生产企业主要是内衣行业的知名品牌企业。所以,在销售渠道上它们大多习惯按部就班的沿用内衣的销售渠道。于是,在全国各个品牌内衣专卖店里面又多出来了一个泳装专区。

    但是,在国内泳装市场的普通消费者一般来说都是到游泳池、浴场附近的专门卖游泳用品的商店购买游泳衣。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到体育用品柜台购买。因为游泳这个运动,不仅仅需要泳装还需要其他一些配件。例如:游泳圈、潜水眼镜、耳塞等等。从购买商品的便捷方面考虑,消费者一定会去一个能一次性把需要的物品采购齐全的商店,而不会专门去内衣专卖店买泳装,然后再去其他地方买游泳圈等物品。

    另外,经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消费者都是一年更换一次游泳衣,少部分也是两年就更换掉。使用周期短,更换频率高让普通消费者也不大愿意花费“大价钱”投资到泳装上。反观内衣专卖店里面的品牌内衣,动辄标价4、500,高的甚至上千。对于游泳衣这种快餐型消费的服装产品来说,品牌泳装高昂的价格显然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每年夏天,在大型超市、普通百货公司乃至于服装批发市场里,100块左右的游泳衣一直都是热销的品种。这也反应了消费者的客观需求,和泳装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理想价位。不能不说,过高的价格直接把占消费人群中最多的普通消费者挡在了品牌泳装的门槛之外。

    与此同时,品牌泳装还面临着不断被“克隆”、“山寨”的悲惨局面。一款花费品牌泳装企业巨额投入,研究设计人员呕心沥血搞出来的泳装。一经上市,快则两、三天,慢则一个礼拜,山寨产品就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山寨版的泳装,除了面料不同,款式、花色几近乱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品牌泳装的销售量,阻碍了品牌泳装的长远发展。

    总的来说,市场定位模棱两可,销售渠道选择不对,产品价格过高等等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品牌泳装的销量一直无法达到生产企业的预期目标。于是,在苦苦支撑了几年之后,到2010年部分品牌泳装企业开始收缩战线。这些公司决定不再开发新款泳装,全面停止了或缩减了泳装的出货量。另外据销售人员介绍,即使这些品牌泳装有出样的,也都是往年的老款,只是把去年卖得特别好的款再翻单续做了一遍,今年打折促销的则是去年和前年积压的库存。

    泳装质量:喜忧参半,尚需严查重管

    2009年12月1日,我国《针织泳装面料标准》开始正式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泳装面料甚至于泳装行业的整体质量提升提供了支持。但是,国内泳装行业的实际质量状况却不得不让人忧心忡忡。

    据了解,2010年2季度,上海市纤维检验所对本市生产和销售的泳装产品质量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共监督抽查14批次产品,经检验,不合格11批次。泳装产品这样高的不合格率不由得让人膛目结舌。并且,这仅仅只是上海一地的抽查结果而已。

    数据显示,不合格产品中纤维含量、拉伸弹性伸长率不合格占了主要因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广大消费者却并不把这些不合格的因素当回事。在消费者眼中看来,泳装的款式是决定是否购买的主要因素。至于面料,质量是不是合格基本都没有过多在意。

    今年夏天,“泳衣不贴身,差点走光”“泳衣太贴身,险些露点。”成了投诉的焦点,也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问题。上海的一位女士在小摊点上花50块钱购买了一件既没有产地也没有任何质量标志的游泳衣。下水后发现,泳衣一下全贴在身上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她感觉衣服似乎变透明了,只得尴尬地上岸,换了衣服扫兴离开。

    质量不合格的泳装,因为泳衣破裂、太贴身或露点都会难免让消费者处于难堪的地步。但品牌泳装质量虽好,却价格昂贵,一直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我国泳装行业如何才能健康发展,品牌泳装怎样才能突出重围,除了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市场上劣质泳装的查处力度之外。品牌泳装企业也必须从自身出发,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品牌泳装的销量,严格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逐步占领和巩固市场份额恐怕才是根本解决品牌泳装目前困境的办法。

    总而言之,抓质量,强管理,精营销之后的品牌泳装才能脱胎换骨,最终做大做强。也自然就能带动我国泳装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希望就有未来,相信我国的品牌泳装生产企业一定能够励精图治,严纪革新,大拓展。

 
分享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