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装商贸网展会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内 » 正文

服装教育家(李欣讲)述中国服装的变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9-09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核心提示:李欣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创意服装设计大赛“兄弟杯”的创始人,中国服装设计金龙奖杰出贡献奖提名奖章获得者,“中华

李欣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创意服装设计大赛“兄弟杯”的创始人,中国服装设计金龙奖杰出贡献奖提名奖章获得者,“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十三届评委会主席,也是江西服装学院的名誉院长。李欣曾获中国服装功勋人物奖章,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服装教育家。

服装教育家李欣

回忆往事,李欣兴奋又自豪于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服装业的变化。谈到当年参加兄弟杯大赛的选手时,李欣眼里会显露出母亲一样的慈爱;而在说到对年轻设计师的劝告时,她的话语中洋溢着对未来一代的深切关怀。

服装穿着:

从“全民撞衫”到追求个性

从一片绿的军装到一片青灰的中山装,再到的确良,中国人的着装文化有什么改变呢?

李欣说:“解放初期以来,中国服装都是比较单一的款式,女装基本都是开扣翻领衬衫,后来由衬衫发展了工装裙。当时的裁缝只要掌握了开关领衬衫、中式罩衫、学生装、工装裙、中山装这几个基本款式就可以走遍天下了。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

一切变化始于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外电影陆续进入中国,敲开了国人紧闭的时尚之门。让李欣记忆最深刻的两部影片,一部是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影片中男主人公穿着卡其色夹克衫,两边各一个斜插袋,这种现在看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款式,却在当时却掀起了一股模仿的热潮;另一部是日本电影《血疑》,影片中女主人公幸子荷叶边白衬衣搭配裙子的装扮,让那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衣柜除了军装、工装外空空如也的中国女性突然间感到无比的新鲜。一些敏感的裁缝师傅意识到这些变化,很快就模仿着设计了“幸子衫”,一时间,大街上满眼都是穿着荷叶边白衬衣的女性。

“当时人们从一种比较禁锢的状态中突然解放出来,从众心理控制了大众的穿着习惯,只要一个款式好,就可以几千、几万件地批量生产同一个款。所以走在大街上,撞衫现象极其普遍。但人们并不觉得尴尬,相反,她们认为如果大家都喜欢穿,这种款式一定是流行的,所以就更加放心。”李欣回忆起当时的跟风热多少有点无奈,“的确良、尼龙,这些料子穿着都不舒服,但有一种新鲜感,恨不得人人都有一条。”从国外走私进来的蛤蟆镜、牛仔裤也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中国。“蛤蟆镜上贴个商标,没人舍得揭掉,因为那是国外货的标志。”

后来大家渐渐从从众演变到开始个性化着装。百货商店里,大批量生产的服装开始不好卖了,多品种、小批量的服装开始适应社会的需求。“船小好调头”,个体服装厂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服装穿着开始从“全民撞衫”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场合性着装的衣着方式也渐渐被国人采纳。李欣说:“过去,大部分人一件衣服穿很久。现在,一天换一件是很常见的。在西服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多人穿着西服旅游、爬长城,甚至连挑担子、卖菜的也穿西服。”在物质还不是很丰富的时候,大家将新鲜的穿着发挥到了极致。

李欣说,“这30年的变化太大了。比如以前,大家都不关注内衣,很多人的背心都带着窟窿眼,甚至不少人都不穿内衣。而现在,大家都讲究内衣的穿着品质,关注内衣流行趋势。即使是在家里,也穿着不同的服装,除了家居服,还有散步穿的休闲装,睡觉穿的睡衣。”

服装大赛:

从形式单一到多元变化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服装设计还只是停留于初级的裁缝阶段。两年一届的“金剪”服装设计大赛在那个时代如火如荼地举行着。大赛也只是要求服装作品实用耐穿。当时在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工作的李欣,担当着大赛的评委。细心的她发现大赛中有很多有创意的作品被忽略了。李欣觉得很可惜,她认为,有创意的作品更能突破现有的思想束缚。

1993年,日本兄弟公司找到中国服装研究中心,想要合作创办一个服装设计大赛。李欣当时很兴奋,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在确定大赛的定位时,她大胆地提出:“大赛的宗旨就是要激发选手的创意。”她觉得大赛要区别于举办多年的“金剪”设计大赛,突出服装的创意性;另外,在刚刚开放的中国,要首创一个国际性的大赛,邀请国外的设计师参与进来,与中国的设计师同台竞技。在这种定位下,选手可以不局限于选取普通的棉布等面料,可以海阔天空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李欣觉得只有大胆创意,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才能快速地往前走。

 
分享到:
 
关键词: 服装 泳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赞助商链接
点击排行